導讀:物聯網,物物相連,無線技術的迅速發(fā)展為物體之間的信息互通提供了技術支撐,在物聯網的普及過程中,無線技術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
一、物聯網時代已來,準備好了嗎?
近年來,物聯網產業(yè)發(fā)展勢頭迅猛。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9月召開的2017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上透露,中國的物聯網產業(yè)規(guī)模已從2009年的1700億元躍升至2016年的超過9300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%。有預測稱,到2018年,全球物聯網市場規(guī)模將超過千億美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在31%以上。
物聯網,物物相連,無線技術的迅速發(fā)展為物體之間的信息互通提供了技術支撐,在物聯網的普及過程中,無線技術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
其實,“物聯網” 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復雜,“低復雜度”甚至是物聯網的一大特點。而且它離你并不遙遠,利用 LTE 移動網絡,“物聯網”已被應用于諸多行業(yè)。
比如你每天都要用的智能共享單車就是物聯網的典型案例。借助集成在單車智能鎖中的 LTE loT(用于物聯網的 LTE 網絡)調制解調器,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的可用單車識別,加快開鎖速度,并對單車狀態(tài)持續(xù)監(jiān)測、實時管理。
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?
從上面對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簡單的分析,很多人會認為,人工智能這么強大,我們只要人工智能不就行了嗎?答案顯而易見,在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時代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。物聯網可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,所以物聯網肩負了“資料收集”這一至關重要的任務。從概念上,物聯網可連接大量不同的設備及裝置,包括:家用電器和穿戴式設備。嵌入在各個產品中的傳感器便會不斷地將新數據上傳至云端。這些新的數據以后可以被人工智能處理和分析,以生成所需要的信息并繼續(xù)積累知識。
二、對物聯網倫理挑戰(zhàn)的應對思考
物聯網與互聯網區(qū)別
作為互聯網的延伸,物聯網利用通信技術把傳感器、控制器、機器、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,形成人與物、物與物相聯,而它對于信息端的云計算和實體段的相關傳感設備的需求,使得產業(yè)內的聯合成為未來必然趨勢,也為實際應用的領域打開無限可能。
在過去一年,云計算和大數據繼續(xù)發(fā)酵,物聯網也成為未來大趨勢之一。很多網友對于物聯網和互聯網之間有何關系存在疑惑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。什么是互聯網?即Internet,又稱因特網,因特網等,是網絡和網絡之間串聯而成的龐大網絡。而物聯網是的英文縮寫是TheInternet of things,也即物物相連的網絡。
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(RFID)、紅外傳感器、全球定位系統、激光掃描儀等信息傳感設備,按約定的協議,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,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,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、定位、跟蹤、監(jiān)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。
簡單地說,物聯網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。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,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,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
物聯網是一個新的“江湖”
物聯網是一個新的江湖,一個比互聯網大太多太多的江湖,互聯網在20多年來幫助人們解決了信息共享、交互,幾乎在瞬間顛覆了很多傳統的商業(yè)模式,把賣產品變?yōu)橘u內容和服務,是個了不起的產業(yè)成就。雷軍很早前曾說過:“未來沒有所謂的互聯網企業(yè),未來每個公司都變成物聯網公司。”
這個江湖夠大了吧。但從分工上理解,互聯網還只是物聯網中的一部分,主要是IT服務方面。物聯網因為其“連接一切”的特點(“連接一切”是馬化騰在2013的WE大會上提出來的未來第一路標),它具有很多互聯網所沒有的新特性。比如,互聯網已經連接了所有的人和信息內容,提供標準化服務,而物聯網則要考慮各種各樣的硬件融合,多種場景的應用,人們的習慣差異等問題。相對于互聯網,物聯網需要更有深度的內容和服務,以及更加差異化的應用,也將更加的人性化,這也符合們不停地追求更好的服務體驗,這是個亙古不變的剛需。
因此,也可以這樣斷言,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物聯網企業(yè)。他們享受著物聯網的各種便利,利用物聯網工具和技術,生產物聯網產品,為人們提供物聯網服務。
對物聯網倫理挑戰(zhàn)的應對思考
(一) 大力發(fā)展相關技術
首先,盡快突破物聯網核心技術。尤其是要大力發(fā)展安全加密技術,在信息加密、身份認證系統、高級防火墻、網絡檢測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,保證物聯網時代的信息安全;其次,盡快確立物聯網技術標準體系。技術標準和體系往往體現著某種社會價值內涵,技術標準的良莠不齊和不完善,不僅會嚴重阻礙物聯網技術的發(fā)展,還會帶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倫理問題。
(二) 完善法律法規(guī)
在物聯網的感知層,傳感器的布置和電子標簽的使用,將面臨保護、監(jiān)管和回收難題; 在物聯網的傳輸層,將遭遇非法搜集、處理、分析信息的多重圍困;在物聯網的應用層,利益平衡和糾紛處理也面臨難題。必要時借助法律法規(guī)的強制和規(guī)導力量,可為物聯網的健康發(fā)展提供強硬法律保障。
(三) 加強媒介素養(yǎng)教育
在物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(yǎng)教育中,尤其需要幫助人們了解媒介技術如何構架現實,提高人們對虛擬與現實的反應與思辨能力,喚醒人們對媒介信息和傳播環(huán)境的警覺,防止和消解技術異化,堅持人在媒介時代的主體地位。
(四) 構建完善的物聯網倫理體系
一方面,在技術和終端物品的研發(fā)和設計過程中,也要充分考慮社會倫理觀念,體現人的尊嚴和需要;另一方面,可以建立配套的物聯網道德評估與監(jiān)督機制,如對企業(yè)或個人成立誠信檔案、建立信用評估機制等進行道德約束。
三、物聯網加速“無人經濟”時代到來
如果說互聯網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,物聯網則是通過傳感裝置,將物理世界轉換成數字世界,通過感知、計算、學習實現人與物、物與物的精準對接。
隨著物聯網技術應用,生產生活中的很多場景正在逐步脫離對人的依賴。
首先改變的是零售。不久前,無人超市在杭州、上海等地相繼開啟。無需收銀員和導購,消費者可自行選購一鍵支付,店鋪也可根據數據調整進貨品種和擺放位置。服務人員少了,效率卻沒有因此而降低,商店也變得更加“善解人意”。
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會上說,物聯網的核心是連接,關鍵在數據。無人超市就是將商品、消費者“數字化”,對“人”“貨”“場”進行重構。在物聯網技術滲透下,傳統超市、百貨都將進行“舊城改造”,更好與消費者互動,更加精準對接制造商,增加人氣、提高效率、減少庫存。
制造業(yè)也在醞釀著一場變革。目前,我國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、智能圖像傳感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技術成熟帶動應用落地,物聯網加速滲透到制造業(yè)各個領域,推動“中國制造”逐步找到“人”之外的優(yōu)勢。
智能制造是其中之一。一方面,越來越多的無人工廠誕生,生產效率大幅提升,另一方面,物聯網、大數據和云計算滲透到工業(yè)生產全流程,柔性生產和精準供給正在實現。
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會上說,當前,制造業(yè)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龍頭企業(yè)紛紛圍繞物聯網開展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應用部署,加速構建新型產業(yè)生態(tài),無人、高效、智能已成為制造業(yè)變革主要方向。
“未來的制造業(yè)一定是個性化,未來的算法專家也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,而是在車間里面寫代碼。”馬云說,某種程度上,未來也許沒有嚴格意義的“Made In China”(中國制造),而是“Made In Internet”(互聯網制造),制造業(yè)也將在加速擁抱新技術中實現跨界、融合發(fā)展。
除了零售與制造,傳統觀念中很多勞動力密集的行業(yè),也在新技術的推動下逐步實現“無人化”。“無人”植保、“無人”餐飲、“無人”物流……物聯網在多個領域推進規(guī)模化應用,打通產業(yè)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“經絡”,迸發(fā)出新的活力。此外,城市建設、社會管理也因新技術而變得智能。
變化剛剛開始。大會數據顯示,預計2018年,全球物聯網市場規(guī)模有望超過千億美元。隨著物聯網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應用拓展,智能制造、智能服務、智能社會將到來。
四、物聯網時代到來,終端智能互聯化大勢已成
智能終端大家都不陌生,從智能手機、智能穿戴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工廠,我們正在進入終端智能化的時代。智能終端化時代始于2014年的智能硬件爆發(fā),據艾瑞網統計到2016年,中國智能硬件的整體市場規(guī)模持續(xù)增長,達到500億元以上。至2015年,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為1.3億部。據預測,2018年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(guī)模估計超過900億元人民幣,從2016年至2018年,市場規(guī)模年增長率預計均達20%以上。
多重因素促成智能終端的普及
1、核心技術不斷成熟
據統計,從2011年至2015年,我國終端企業(yè)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提交了超過8.7萬件專利申請,在全球主要終端企業(yè)中占比接近50%。包括底層架構開發(fā)、芯片設計、操作系統開發(fā)、生物識別、手機通信協議、光學技術、電源管理技術、光學顯示解決方案、安全管理等終端領域的技術近年來發(fā)展逐漸成熟,摩爾定律使芯片及傳感器的成本降低、尺寸縮小、功耗減低,但是運算速度卻飛速提升,再加上低功耗的NB-IoT標準落地完善,智能硬件市場規(guī)模無疑將會倍增。
2、智能終端品類不斷擴展
在大連接、泛智能大勢下,包括智能硬件在內的智能終端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網絡的快速迭代、應用的泛智能化,也對智能終端創(chuàng)新提出更高的要求。如今智能終端的品類已遠遠不止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,智能終端的品類,正在隨著被智能化硬件品類的增加而增加。
根據產品的使用場景來劃分,可以分為智能家居終端、智能自助服務終端、智能商業(yè)終端、智能金融終端、智能教育終端等等。產業(yè)發(fā)展到現在,可以說每一個智能硬件,都是一個智能終端。只要你細心發(fā)現,幾乎你能看到的任何硬件都有智能化的產品,各種電器及設備正在被各種形式的智能終端替代。
3、企業(yè)涉足智能硬件布局萬物互聯
2014年智能硬件元年之后,經歷了熱情高漲的行業(yè)爆發(fā)期以及一輪倒閉潮后,目前國內仍至少有上萬家智能硬件企業(yè)。BAT、京東、360、小米等企業(yè)在幾年前就部署其智能硬件生態(tài),眾多初創(chuàng)互聯網公司推出了智能硬件產品及平臺。除了對未來趨勢的看好,更因為這是企業(yè)進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。
而智能硬件產業(yè)鏈上生產型企業(yè),一方面有自己的智能產品,另一方面與其他商家合作,代工生產智能產品,還有部分研發(fā)型企業(yè)則提供為傳統企業(yè)提供智能化方案,以視美泰為例,主要為商顯行業(yè)的企業(yè)提供整體解決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