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上周,在2018年合作伙伴大會上,中國聯通攜手聯想、阿里、高通、科大訊飛等企業(yè),瞄準eSIM在IoT領域的落地,共同發(fā)起“eSIM產業(yè)合作聯盟”計劃,從開發(fā)、測試、生產、采購、銷售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與物聯網硬件廠商在eSIM產品上開展密切合作,讓物聯網企業(yè)順利實現產品上市。
最近一段時間,物聯網領域躥紅最快的要數eSIM了。
上周,在2018年合作伙伴大會上,中國聯通攜手聯想、阿里、高通、科大訊飛等企業(yè),瞄準eSIM在IoT領域的落地,共同發(fā)起“eSIM產業(yè)合作聯盟”計劃,從開發(fā)、測試、生產、采購、銷售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與物聯網硬件廠商在eSIM產品上開展密切合作,讓物聯網企業(yè)順利實現產品上市。
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在大會上表示:eSIM會引領創(chuàng)新和開拓新領域,成為工業(yè)合作新方式。預知eSIM時代遲早要來,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已預先做好了布局。聯通eSIM聯盟計劃的宣布,就像一聲發(fā)令槍,有了運營商的明確支持,eSIM在物聯網領域從蓄勢待發(fā)轉為高速起跑。
由于目前大部分文章都是站在運營商或者手機端的角度闡述eSIM所引發(fā)的通信產業(yè)變革,沒有集中體現eSIM在物聯網領域的價值。因此本文將從物聯網企業(yè)的角度來分析,eSIM為什么值得物聯網企業(yè)關注?物聯網領域的哪些業(yè)務場景將被涉及?物聯網企業(yè)將與eSIM產業(yè)鏈中的哪些角色接觸?
eSIM為什么值得關注?
傳統SIM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,eSIM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,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,用戶無需插入物理SIM卡。同時eSIM可擦寫,支持“換號不換卡”模式,能夠在不換卡的情況下,更換提供服務的運營商。
面向物聯網市場,eSIM的市場前景廣闊,根據麥肯錫、IHS、GSMA等預測,eSIM將在2018年實現爆發(fā)式增長,全球將在2021年實現50億個連接數;年復合增長95%,2022年度eSIM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54億美金。
為何eSIM會有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?我們逐層來看。
1. 擺脫了SIM卡卡槽的束縛,優(yōu)化之后的外觀帶來了一系列的性能提升
由于空間、環(huán)境等限制,傳統需頻繁更換的SIM卡無法適應大規(guī)模物聯網部署。SIM卡逐步嵌入化和小型化的量變,積累到eSIM階段,可以說完成了一次質變。
某些智能終端的內部空間就像北上深的房價一樣寸土寸金,eSIM小巧的體積解決了物聯網硬件在工業(yè)設計中的高難度問題,相較于實體SIM卡可以減少高達90%的空間。與之相關的特性,包括電池續(xù)航增加、防水能力增強、抗震動、耐高溫,利于提升物聯網產品的穩(wěn)定性和可靠性。與SIM卡相關的庫存、備貨和運營壓力也相應降低。
可以說,eSIM不僅滿足了更為嚴苛的物聯網硬件終端空間限制需求,同時提升了產品的防護等級,適合更多惡劣工況,解鎖了一大批工業(yè)領域的應用場景。
2. 由于eSIM可擦寫,物聯網硬件的網絡資費管理將更加靈活
傳統SIM卡與單一運營商綁定,而eSIM使得運營商簽約數據在生產、存儲和遞送環(huán)節(jié)與硬件分離,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,支持通過網絡遠程配置到終端。
一旦eSIM成為主流,一個有趣的結果是用戶可以像選擇Wi-Fi網絡一樣一鍵切換運營商服務,從不同的資費和信號強度中挑選合適選項。
通過eSIM設備連接管理平臺,用戶可以查看在線設備數量、相應的運營商套餐、使用的流量和資費,遠程完成通訊能力的優(yōu)化,及時通過運營商套餐切換進行成本調整,避免了額外的人工操作。
對于新興的物聯網通訊技術,比如NB-IoT、LTE-M,eSIM的這一優(yōu)勢更為明顯。當NB-IoT被用于資產追蹤應用時,運營商在不同地區(qū)的部署能力尚不均衡,用戶可以根據不同地區(qū)的NB-IoT信號強度和資費情況,選擇最優(yōu)方案。
3. eSIM讓物聯網企業(yè)真正做到一點生產、全球發(fā)貨
當物聯網企業(yè)在海外銷售產品時,傳統SIM卡模式下需要企業(yè)與海外運營商合作,購買當地的SIM卡并插入設備中。如果設備的銷售涵蓋多個國家,或者有同一設備在不同國家之間跨境使用的應用場景,要么涉及不同運營商之間的切換,要么涉及同一運營商的國際漫游,往往不能選擇最優(yōu)的資費方案。
而eSIM激發(fā)了物聯網硬件無國界的流動性,為了滿足物聯網硬件“出?!钡男枨?,在其生態(tài)鏈中最具活力的一環(huán),eSIM服務能力提供商(RSP,Remote SIM Provisioning)應運而生。
為了易于理解,我們不妨通過一個比喻說明RSP的角色。RSP在eSIM產業(yè)鏈中的位置,類似于支付寶在電子商務中充當的角色。支付寶并不是銀行,但其可以與多個銀行對接,用戶只需要通過支付寶就能輕松交易。
術業(yè)有專攻。RSP不是運營商或者虛擬運營商,但其會與國內外多個運營商對接,為運營商提供遠程下載SIM卡資源的工作,用戶和設備可以通過RSP選擇和訂購低成本、高質量的運營商SIM卡資源。在運營商許可的前提下,如果RSP對接了多家運營商資源,用戶和設備甚至無需主動選擇不同的運營商,而是被自動配備最為合適的資源,從而讓物聯網企業(yè)可以專注于所在的業(yè)務領域,不用操心具體網絡連接的服務提供商。
除了RSP,eSIM產業(yè)鏈中還有諸多角色,都有可能與物聯網企業(yè)產生接觸,因此我繪制了eSIM產業(yè)鏈的全景圖,將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呈現。
eSIM涉及哪些物聯網場景?
分析了eSIM的諸多優(yōu)勢之后,我們再來看看eSIM涉及物聯網中的哪些場景。
根據GSM協會(GSMA)的評估,車聯網、智能醫(yī)療、公共事業(yè)、智能物流等領域將會從eSIM中率先獲益。
根據《中國聯通eSIM產業(yè)合作白皮書(2018)》中的業(yè)務規(guī)劃,eSIM將在產業(yè)物聯網、車聯網、消費物聯網等領域發(fā)力。
1. 產業(yè)物聯網eSIM應用
產業(yè)物聯網包含智慧城市、智能農業(yè)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制造、智能醫(yī)療等行業(yè)。由于不同行業(yè)差異化較大,連接管理的需求錯綜復雜,管理維度和管理難度似乎都在與日俱增。
比如越來越多的全國性工業(yè)企業(yè)、建設企業(yè),給員工佩戴智能手環(huán),以便監(jiān)測空氣質量、心率、位置等關鍵變量,保障員工在惡劣條件下的健康和安全。eSIM通過OTA空中下載技術為數萬設備同時擦寫SIM卡,既簡化了管理,又提升了智能手環(huán)的實用性和員工滿意度。
智慧物流也是eSIM的典型應用場景之一,跨越不同城市乃至國家的物流車隊,大多配備了采集各類數據的傳感器,每天采集大量的遙測數據,其完整性和流通性非常關鍵。eSIM不僅降低漫游費用,而且讓數據不會因為信號不佳或者更換SIM卡而產生中斷。
隨著物聯網應用的進一步普及,以及5G通信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逐步成熟,eSIM高集成、小型化、免維護、長連接等方面的優(yōu)勢會進一步顯現。
2. 車聯網eSIM應用
車聯網是eSIM最早應用的領域。由于車企普遍存在的跨國生產測試、銷售地區(qū)差異及車輛跨境行駛等特點,傳統SIM卡需要頻繁更換的方式為車聯網的發(fā)展帶來了困境,因此對eSIM卡有強烈需求。
從車企的角度來講,eSIM的成本無關緊要,他們更看重由eSIM帶來的流程簡化和便利性提升,降低物料管理、人力投入和操作流程的繁瑣程度。
3. 消費物聯網eSIM應用
消費物聯網是eSIM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,包括各種可穿戴設備、智能音箱、無人機、醫(yī)療健康設備、追蹤定位器等,都是eSIM的重要應用載體。
可穿戴設備的內部空間極為珍貴,特別是在電池技術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提下,eSIM是當前的最優(yōu)選擇。通過eSIM,消費者可以便捷的選擇網絡連接,提高終端入網效率,降低連接管理的復雜度。
據中國移動統計,以1000萬用戶作為樣本計算,每個eSIM可節(jié)省4元左右成本,這無疑將成為加快eSIM的普及的切實紅利。
上述應用領域中,就產業(yè)物聯網和消費物聯網的eSIM應用場景而言,雖然技術角度極為相似,但業(yè)務流程有本質不同。因為到了萬物互聯時代,運營商面對的不再是單個消費者,還包括位于生產運營一線的龐大企業(yè)用戶群體。
每一個垂直行業(yè)、每一家工廠,對網絡的需求不盡相同,這就需要eSIM服務提供商具備夠深夠廣的的行業(yè)認知,深入車間、農場、企業(yè)等生產一線,了解垂直領域的具體需求,進而定制解決方案,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。
eSIM產業(yè)鏈有哪些角色?
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,eSIM正在朝著嵌入式、可擦寫的方向演進,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功能解耦,也就是SIM卡硬件的生產與運營商簽約數據的解耦與分離。
當物聯網企業(yè)使用eSIM服務時,有可能會遇到不同載體實現eSIM所涉及的專業(yè)名詞,以及eSIM產業(yè)鏈中的各種角色,因此在這個部分給出統一匯總。
根據軟件、硬件方案和增量、存量市場的不同需求,eSIM存在不同載體和實現形態(tài),主要包含eUICC、iUICC、soft SIM和TEE。
以下援引GSMA在分析報告《SIM的未來之路:潛在市場和技術對移動生態(tài)的影響(The future of the SIM-potential market and technology implicationsfor the mobile ecosystem)》中的評述。
eUICC(嵌入式通用集成電路卡)
針對增量市場,這是當前eSIM最常見的一種形態(tài),是可以用在任何終端設備中的非可插拔式SIM芯片。
iUICC(一體化通用集成電路卡)
針對增量市場,iUICC是一種SoC解決方案,安全處理器內核與其他內核直接集成在一起。
SoftSIM
主要針對存量市場,屬于純軟件解決方案,依托操作系統純軟件實現的SIM功能,沒有實際的物理芯片存在。
TEE(可信執(zhí)行環(huán)境)
主要針對存量市場,屬于純軟件解決方案。利用智能設備中主處理器的安全區(qū)域實現SIM功能,可確保敏感數據的獨立性和安全性。
隨著eSIM產業(yè)鏈的日趨成熟,上游廠商、平臺服務商、運營商等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成熟的產品可供使用,因此物聯網企業(yè)有可能會與如下產業(yè)鏈角色產生交集:
--基礎性企業(yè):包含CA機構、eSIM芯片商、終端芯片商。CA是證書授權機構,比如中網威信、賽門鐵克,作為eSIM體系中PKI證書鏈的管理與維護人,為eSIM平臺簽發(fā)數字證書,為卡商簽發(fā)二級根證書。eSIM芯片商比如英飛凌、華大電子,生產eSIM所需要的芯片。終端芯片商比如高通、海思、展訊、MTK,生產終端所需要的處理器等芯片。
--eSIM制造廠商:包括捷德、金雅拓、歐貝特、握奇、天喻等企業(yè),生產eSIM硬件產品,并為eSIM簽發(fā)證書。
--蜂窩物聯網模組廠商:包括移遠、廣和通、日海通訊、高新興、中移物聯網等,生產嵌入eSIM芯片的蜂窩物聯網模塊產品,供物聯網硬件企業(yè)選型和使用。
--物聯網硬件企業(yè):采購eSIM,將其集成至終端產品并實現eSIM功能。
--消費者和政企用戶:購買eSIM終端,使用各種通信服務。
--eSIM服務能力提供商(RSP及終端實現方案提供):比如紅茶移動、上海果通,他們不是運營商或者虛擬運營商,但其分擔了與國內外多個運營商對接,商討最優(yōu)資費的工作,以便提供低成本、高質量和快速響應的全球連接方案。
--電信運營商:根據公開資料顯示,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20家運營商陸續(xù)部署了eSIM平臺或者提供eSIM服務。
對于eSIM物聯網來說,eSIM服務平臺是運營關注的重點,它是管理eSIM、在不同運營商之間完成切換的關鍵。同時eSIM在運營商和物聯網終端廠商之間增加了eSIM遠程配置能力服務商的角色,RSP在打通eSIM從萌芽到成熟的重要推手。業(yè)內已有不少只慧眼看中這塊標地紛紛起跑,紅茶移動Redtea Mobile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在文章的末尾,衷心感謝清華校友,蔣明,在成文過程中對我的大力支持。他以電子工程系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深造,現以聯合創(chuàng)始人兼CTO的身份加入紅茶移動,持續(xù)推進eSIM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