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又一款身懷絕技的智能機器人來襲,這一次是能說會道、敢于發(fā)言的IBM辯論機器人。當人們又將關注的目光,放在辯論機器人擊敗了人類冠軍身上時,或許我們更應該關注技術落地問題。
近年來,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催生出了各色各樣的智能機器人,從AlphaGo到微軟小冰,再到近期寫出高考滿分作文的谷歌“Champion”,智能機器人正在從聽、說、讀、寫、用等方面全面趕超人類。
6月18日,又一款身懷絕技的AI機器人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,它就是IBM開發(fā)的智能辯論機器人 Project Debater,該機器人首次亮相就力挫人類對手,取得辯論賽勝利,并成功說服現場9名觀眾改變了原有的觀點和想法。
辯論機器人引發(fā)熱議
據了解,本次辯論機器人擊敗的對手絕非泛泛之輩,他們分別是以色列國家辯論冠軍和辯論協會主席,此次辯論賽堪比圍棋界AlphaGo與李世石、柯潔的世紀大戰(zhàn),而最終機器人取得了勝利,自然也引發(fā)人們的熱議。
其中,不少人感嘆于辯論機器人的豐富知識儲備,和邏輯性極強的辯論闡述,同時也被其時不時的玩笑和幽默話語吸引;也有一部分人對辯論機器人不是很感冒,他們認為機器人的說話太過生硬,缺乏人類的情感交流,在知識灌輸上并沒有比人類強。
而更多的人則是表達出對辯論機器人的擔憂,一方面他們擔心辯論機器人具備如此淵博的知識和伶俐的口才,會對人類的某些職業(yè)帶來沖擊;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,當出現了能夠質疑和改變人類想法的機器人之后,人類的未來是否還能掌握在自己手中?結合現場就有九名觀眾,被辯論機器人成功說服和“洗腦”來看,這樣的擔憂也并非空穴來風!
是否需要擔心機器人帶來威脅?
那么,人類目前是否真的應該擔心辯論機器人會帶來威脅,甚至最后反客為主呢?
其實還沒那么嚴重,辯論機器人當然會對人類的發(fā)展帶來一定改變和沖擊,如未來機器換人會對相關從業(yè)人員造成影響,但說到反客為主或者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威脅,還有點為時尚早。
因為,現在的智能機器人普遍屬于弱人工智能,它們只具備單個方面的技能。比如AlphaGo只會下棋,微軟小冰只會創(chuàng)作,谷歌“Champion”只會寫稿......而辯論機器人也只會辯論,它們在單個技能方面能夠超越人類,但在更多的方面無法與人競爭。
此外,弱人工智能的另一個表現,是辯論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還不夠。在 Project Debater之前,也有開展過機器人之間的辯論賽,但其實辯論過程中說的話和做的表情、動作,都是工作人員事先設計好的腳本,辯論機器人并不能進行實時溝通。
更為重要的是,辯論機器人還缺乏人類的情感。雖然人們已經盡可能讓辯論機器人顯得幽默、可親,但仍然無法改變其聲音的生硬,也無法將屬于人類的情感賦予到機器之上。而沒有情感的支撐,機器人帶來的辯論和交流就會顯得蒼白,分分鐘讓人跳戲,缺少了真實情感的互動,辯論機器人其實也很難實現自身的價值。
商業(yè)落地更應成為關注點
因此,與其擔心辯論機器人是否會給人類帶來威脅,或許更應該將關注點,放到如何實現商業(yè)落地上。
已經有無數的事實證明,找不到商業(yè)落地途徑的技術和產品,最終都只是曇花一現。當年,IBM開發(fā)的國際象棋機器人“深藍”,就曾在擊敗世界冠軍之后慘遭拋棄,而AlphaGo在圍棋界稱霸之后,也再未看到其額外的表現,只有像寫稿機器人這樣得到實際商業(yè)應用的產品,依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當中。
說到底,辯論機器人擊敗人類引發(fā)熱議,所起到的只是一個敲門磚作用,技術停留在噱頭之上不是最終的目的,真正需要的結果是通過這個敲門磚實現技術的落地和產品的商用。
從辯論機器人現有的條件來看,未來在教育、司法等方面獲得落地應該是理想的結果。在司法領域,辯論機器人可以幫助法官和律師,從大量的案件中抽取和找到可行的觀點;在教育領域,老師也可利用這樣的機器人培養(yǎng)學生關鍵思考、獨立思考的能力。同時,這兩個領域對于機器人的應用也已經早開先河,相關法律法規(guī)和秩序也在逐步完善。
不知道IBM最終將會把辯論機器人用于何處,但要實現具體的商業(yè)化落地可能仍然困難重重,希望這項技術最終不只是停留在輿論關注之上,而能真正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