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

技術

物聯網世界 >> 物聯網新聞 >> 物聯網熱點新聞
企業(yè)注冊個人注冊登錄

分析師:MCU和電源管理芯片交期繼續(xù)拉長

2022-01-06 11:40 半導體行業(yè)觀察

導讀:Susquehanna分析師Chris Rolland周二指出,在電源管理芯片、微控制器(MCU)的帶領下,幾乎所有產品類別的前置時間都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。

  彭博社報導,Susquehanna金融集團周二(1月4日)發(fā)表報告指出,2021年12月芯片前置時間較11月增加6天至25.8周、創(chuàng)2017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長紀錄。

  Susquehanna分析師Chris Rolland周二指出,在電源管理芯片、微控制器(MCU)的帶領下,幾乎所有產品類別的前置時間都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。根據Susquehanna的統計,博通(Broadcom Inc.)芯片前置時間上個月微幅下滑至29周。

image.png

  蘋果、福特等企業(yè)因為無法獲得足夠的半導體供應來滿足產品需求,營收將損失數十億美元。他們還表示,為采購零部件所做的努力也在推高生產成本。

  “交貨期延長的情況一直波動較大,但12月時間再次拉長,” Susquehanna分析師Chris Rolland周二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?!皫缀跛挟a品類別的交貨期都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,電源管理和微控制器(MCU)最為突出”。

  過去,交付周期延長后往往出現一段供過于求的痛苦時期。人們擔憂客戶可能為了保證獲得足夠數量的芯片而超量訂購,到晚些時候再取消不需要的芯片,這在業(yè)內被稱之為雙重訂購。

  福特汽車公司(Ford Motor Company)美洲與國際市場集團總裁Kumar Galhotra周二接受Yahoo Finance Live專訪時表示,福特預期晶片危機可能會一路延續(xù)至2023年。他說,福特擁有許多著力點、目前正盡全力解決問題。

  Galhotra指出,福特擁有一支工程師團隊,他們一直致力于透過設計來解決芯片危機,福特可借此掌控芯片用途的彈性。

  福特周二宣布,基于需求高漲,F-150 Lightning電動皮卡車年產量預計增加將近一倍至15萬輛。

  CNBC于去年12月報導,福特汽車執(zhí)行長Jim Farley受訪時表示,晶片供給問題不難解決,只要將電動車(EV)生產優(yōu)先順序擺在內燃機(ICE)車款之前即可。

  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商格芯(GlobalFoundries Inc.)、福特于去年11月宣布簽署一項不具約束力的協議。這份協議將為格芯針對福特現有車款增加晶片供給開啟大門。

  Thomson Reuters報導,現代汽車公司(Hyundai Motor Co)全球營運長Jose Munoz去年10月表示,現代希望自行開發(fā)芯片以降低對芯片制造商的依賴。

  Gartner研發(fā)副總裁Gaurav Gupta上個月指出,基于供應鏈缺乏能見度,汽車OEM廠商因而希望提升對芯片供應的掌控能力。

  Gartner預期,2025年結束前半數的前十大汽車OEM廠商將選擇自行設計芯片、借以掌控產品路線圖和供應鏈。

  分析機構:芯片短缺今年緩解后年或過剩

  芯片短缺多時,晨星發(fā)表研究報告指,預計今年下半年半導體短缺的跡象將會得到緩解,若果早前宣布的大部分晶圓廠產能如期2024年投產,更可能出現供過于求。晨星分析,在潛在供過于求下,臺積電將會成為半導體產業(yè)中,唯一能持續(xù)維持自2020年第三季以來強勁財務表現的公司。

  報告指,元宇宙、物聯網及電動車等最新技術發(fā)展,預計能為半導體公司帶來可觀的潛在優(yōu)勢,但行業(yè)格局可能失衡,因具備先進設施有能力生產芯片的大型制造商,才會是最大的獲益者。如自動駕駛技術,主要有利于臺積電及三星電子等領先代工廠,其他晶圓代工廠則小幅受益于成熟產品外包比例提高。

  晨星又預計,汽車應用及物聯網的芯片增量需求將低于2021年所新增芯片產能的一半。

  紐約FED:前所未見的供鏈壓力已觸頂未來趨緩

  全球供應鏈壓力居高不下,打斷了全球物流、誘發(fā)高通膨,紐約聯準銀行新創(chuàng)建的指數顯示,供應鏈瓶頸也許已經觸頂,物價壓力有望放緩。

  CNBC報導,根據紐約聯準銀行4日的部落格文章(見此),官員匯整出「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」(Global Supply Chain Pressure Index、簡稱GSCPI),該指數紀錄1997年來的供應鏈斷鏈狀況,以往多在平均值上下移動(見下圖)。

  然而,本次疫情對供應鏈造成的壓力,讓往昔事件看來微不足道。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一度擊沉日本制造活動、同年的泰國洪災也痛擊汽車和電子生產,但是這些天災的沖擊程度遠不如疫情。

  數據模型顯示,目前全球供應鏈壓力比正常值高了4.5個標準差,沖上1997年有紀錄以來的空前新高。FED官員寫到:「中國封城讓GSCPI在疫情爆發(fā)之初跳升,2020年夏天全球生產恢復,該指數短暫回檔,2020年冬天(疫情再起)和后續(xù)復蘇階段,又讓指數劇烈噴高」。

  所幸希望就在不遠處,紐約聯準銀行經濟學家Gianluca Benigno和Julian di Giovanni等人指出,盡管指數仍處于歷史高位,但是看似觸頂,未來可望逐漸趨緩。

  GSCPI結合多項供應鏈數據,涵蓋衡量散裝航運運費的波羅的海綜合指數(Baltic Dry Index、簡稱BDI)、追蹤貨柜航運運費的Harpex Container Index、往返美國的空運費率、制造業(yè)PMI等。

image.png

  亞洲擺脫疫情封城限制、重啟工廠,IHS Markit制造業(yè)采購經理人指數(PMI)顯示,2021年底歐美供應鏈瓶頸進一步緩解,成本壓力也降溫。

  華爾街日報、ZeroHedge先前報導,IHS Markit數據顯示,盡管Omicron變異株肆虐歐美,大西洋兩岸工廠的供給問題仍獲得改善。2021年12月美國廠商的輸入交貨延誤狀況,好轉程度創(chuàng)2021年5月以來之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