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《物聯網的誤區(qū)》這本書的作者馬特·哈頓和威廉·韋伯,用一本書分析了“物聯網的發(fā)展為什么比想象中慢?”這個問題,并且認為如果人工智能、自動駕駛和5G按照現在的模式繼續(xù)發(fā)展,同樣會走入誤區(qū)。
最近看到一個問題,提問者說:
《必然》一書里面有個金句:“未來已經來臨,只是尚未流行”。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無人駕駛、3D打印等新技術不絕于耳。但是幾年過去了,似乎只有移動支付在不斷發(fā)展,改變我們的生活。再往前推20到30年,上小學的時候,我對現在生活的暢想是,太陽系以內的旅行是家常便飯…人類科技的發(fā)展為什么比想象中慢?
映射到物聯網,你也許會有類似的疑問:
早在10年前,愛立信、IBM、思科、Gartner等公司紛紛立下flag,他們普遍預測到2020年,全球將有500億臺聯網設備,創(chuàng)造一個巨大的物聯網市場。然而事實呢?當時間真的來到2020年,即使到今年年底,我們能夠實現的也只有這個目標的20%。
最快做出預測調整的是思科,將2020年的聯網設備數量修改為110億臺,并且預測其年度復合增長率為19%。當初預測的500億臺聯網設備目標,有可能推遲到2030年實現。這比最初的估算晚了10年。
我們都曾經對未來充滿憧憬,然而期間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?為什么我們沒有達到這個預期目標呢?
最近我讀到一本書,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,書中還分析了物聯網的常見誤區(qū)。
這本書的名字就叫《物聯網的誤區(qū)》,The internet of things myth。作者有兩位,馬特·哈頓和威廉·韋伯。
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作者。
馬特是一位資深的物聯網行業(yè)分析師。他曾是Machina Research的創(chuàng)始人兼CEO,Machina在物聯網領域相當有名,出版了大量的市場研究報告,后來這家研究機構被Gartner收購?,F在馬特又創(chuàng)立了一家新的市場研究機構,名為Transforma Insights。
威廉是物聯網領域的技術與戰(zhàn)略發(fā)展獨立顧問。他曾是IET英國工程技術學會的主席,還曾擔任過Weightless SIG的首席執(zhí)行官,以及Neul公司的創(chuàng)始董事。Weightless是低功耗廣域網的無線連接規(guī)范,專為物聯網而設計,和我們熟知的NB-IoT、LoRa類似。Weightless特別興趣小組(SIG)是一個非盈利的全球標準組織,負責協調Weightless標準的相關工作。Neul在2014年被華為以2500萬美元收購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正是這次收購決定了NB-IoT在中國的未來。威廉同時也是多本物聯網領域暢銷書的作者,代表性的著作包括《5G的誤區(qū)》。
他們用一本書分析了“物聯網的發(fā)展為什么比想象中慢?”這個問題,并且認為如果人工智能、自動駕駛和5G按照現在的模式繼續(xù)發(fā)展,同樣會走入誤區(qū)。
因此這篇文章我們來呈現他們的核心觀點:
●未來物聯網通信的隱藏之門在哪里?
●為什么高增長和規(guī)模性的故事腳本不適合物聯網?
●為什么說“小處著手”、“小步快跑”都是偽命題?
開啟未來通信的隱藏之門
回想2010年左右,物聯網擁有完美的開局。
那時,物聯網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愿景,世界上的各種硬件具備智能并且全部實現了互聯。兩位作者認為,如果在這個愿景的實現過程中,不存在任何摩擦,2020年全球有500億臺設備聯網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。但是現實是,我們有意無意的創(chuàng)造了很多阻力。
顯而易見的阻力來自不同的通信協議。
以低功耗廣域網為例,該領域存在LoRa、Sigfox、Weightless、RPMA等不同技術與協議,以及運營商們正在推進的NB-IoT。各種技術并沒有融合的跡象。
在室內和個人通信領域,IEEE 802.15.4、Wi-Fi和藍牙等技術,已經按照可靠性、通信距離和帶寬等能力,圈定了自己的優(yōu)勢范圍。如果走出室內,在物聯網的廣域通信領域,充斥著各種標準,大多數并不完美,遠未達到普及。
這種局面很像移動通信的1G時代。
1G通信技術,可謂開天辟地,各路大神紛紛登場,百家爭鳴,通信標準自然也是五花八門。NMT曾在北歐國家、瑞士、荷蘭、東歐及俄羅斯使用,AMPS曾在美國及澳洲等地使用,TACS曾經在英國使用,C-450曾在德國、葡萄牙及南非等地使用。除此之外,還有法國的Radiocom 2000、意大利的RTMI、日本的TZ-801等。
這些技術作為曾經的先驅,值得我們尊敬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,各家運營商終于都意識到,這樣混亂的局面行不通,通信還是需要遵守相同的標準,彼此互通對大家都有利,成本也最低?;谶@樣的共識,他們聯合起來形成了電信標準化協會,并且將通信協議逐步統一。
連接性是物聯網得以實現的前提,沒有設備之間的聯接,物聯網無從談起。而在物聯網領域,統一的通信標準目前還未出現。
當然,痛點就意味著機遇。如今已經有公司觀察到這方面的機會,開始進行努力。比如歐洲多家運營商之間達成的NB-IoT漫游協議,比如亞馬遜推出的Sidewallk,都有可能推開物聯網未來統一通信的隱藏之門。
這本書從標準統一開始切入,雖然感覺有點兒老生常談,但這個問題確實是“房間里的大象”,不容忽視。
越來越多關于物聯網統一標準的思考開始出現。從長期視角來看,一旦這扇隱藏之門被開啟,物聯網所引發(fā)的深層變革才將被點燃。
物聯網軟硬件的范式轉變
另一個明顯的誤區(qū)是,現有適用于互聯網和軟件的估值評判體系并不適用于物聯網。
上圖是物聯網領域典型并購中,收購價格對應每年銷售額的價值乘數。圖中顯示的一個明顯趨勢是,硬件公司在并購過程中的價值乘數明顯低于軟件公司。
在互聯網和軟件領域,慣常喜歡講的故事往往是高增長和規(guī)模性。想要讓資本市場滿意,這個故事被不斷的強化,逐漸被被奉為“金科玉律”。在物聯網領域,這個故事很難延續(xù)。就連“軟件正在吞噬世界”,曾經說出這句經典言論的硅谷知名投資人馬克·安德森(Marc Andreessen),最近也意識到了硬件的重要性。
《物聯網的誤區(qū)》一書中認為,物聯網用戶真正需要的是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務,其中軟件、硬件、系統集成和服務都是必要環(huán)節(jié),物聯網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的價值評價并不能單純的照搬軟件和硬件估值,而是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范式。
首先,軟件公司的高估值由幸存者偏差造就。一般軟件公司的估值可以達到其收入規(guī)模的15-20倍,這一價值乘數具有迷惑性,導致很多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更愿意從軟件著手,搭建自己的產品和商業(yè)模式。
但是,在這個價值乘數的背后,常常被人忽略的事實是——軟件也是一個極易失敗的賽道,無數家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并沒有看到黎明便倒在了黑暗之中。實際情況往往是,雖然模塊生產商、硬件設備制造商的價值乘數不高,但硬件企業(yè)的生存率明顯高于軟件企業(yè)。
其次,即便是軟件公司,在物聯網領域并不具備規(guī)模優(yōu)勢。我們過去認為,物聯網或許可以像互聯網那樣,從滿足一部分客戶的需求入手,然后再橫向擴展到相似的客戶,創(chuàng)造出規(guī)模效益,但很多事實證明此路難通。
物聯網領域的客戶需求各具特色,要找到兩片一模一樣的“樹葉”,太難了。曾經有篇文章《To B的世界,并沒有那么美好》也提到過這個問題。以SaaS型軟件公司為例,假設一個SaaS公司每年新單收入是1000萬,第二年的續(xù)訂率是80%,而第三年的續(xù)訂率則是90%。因為已經續(xù)過一次費的企業(yè)絕大部分會再續(xù)費,這個發(fā)展邏輯豈不完美?
然而,數據表明,中國的中小企業(yè)的平均壽命是1.5年,這意味著很多企業(yè)即便有續(xù)訂的意愿也會流失掉。即便沒有流失,客戶企業(yè)真的做好了、做大了,隨之而來的是客戶有了自建IT能力的意愿?;c兒錢做一套替代SaaS的定制開發(fā)系統,就成為很多企業(yè)的選擇。
最后,盯著價值乘數并沒有意義,真正的意義源于創(chuàng)造價值。上面這幅圖引自IEEE,是一幅非常經典的物聯網價值鏈分布圖。每家企業(yè)都希望游走于最“肥沃”的環(huán)節(jié)中,然而談何容易?處于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公司,所對應的技術能力、人員素質,乃至企業(yè)文化都有天壤之別,很難沿著上下游形成自然擴展。
最佳的策略是不要貪圖大市場,不要對標過去的獨角獸,聚焦在某個領域,甚至專注于某類場景,創(chuàng)造新的范式,才有可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。
不存在小步快跑的可能性
有些企業(yè)可能會想,先小步快跑的嘗試一些PoC(Proof of Concept,概念驗證型)物聯網項目,成功之后再做復制?!段锫摼W的誤區(qū)》書中認為,有這種想法的企業(yè)一般都會掉入PoC陷阱。
PoC是過去實施IT系統的典型思路,但這種小步快跑的模式不適合物聯網。小步快跑的結局一般是不停的做PoC,一個接著一個的苦苦掙扎。當然客戶可以把問題歸咎于供應商,但實際上使用方需要承擔更多責任。
物聯網項目實施,需要的是大膽布局和高層重視。
小步快跑這種思維模式的問題在于,使用方并沒有充分考慮物聯網對于商業(yè)模式、公司運營和組織架構的影響。而無論是模式、運營還是組織的變化,都比技術引進更具有挑戰(zhàn)性,也更加耗時。
淺嘗輒止的PoC,很難引發(fā)這些深層次的變化。
仔細分析由物聯網項目引發(fā)的變化,可以拆解為7個方面:
●操作流程:除非某些環(huán)節(jié)出了錯,否則物聯網項目至少會創(chuàng)建某種新流程。
●業(yè)務模型:在某些情況下,物聯網帶來了對現有流程的簡單精簡。在更多的情況下,物聯網完全改變了業(yè)務模型及其運作方式。
●公司金融:新的商業(yè)模式通常意味著不斷變化的收入來源和付款機制。
●人員素質:組織內部的人員必須學會使用新技術。
●合作伙伴:大多數組織正在經歷一個以技術平臺為核心的過程,合作伙伴的關系和類型,同步也在不斷變化。
●智能系統:毫無疑問,新的物聯網系統功能引入了新的模塊,包括設備管理、數據分析等。這些新的功能塊需要與原有系統集成。
●企業(yè)文化:組織內部也可能需要更改企業(yè)文化。
你一定體驗過武裝了最新型的IT系統,但是仍舊按照傳統流程工作的銀行柜員、酒店接待或者電信營業(yè)廳服務員,排隊的人群有增無減。新技術并不一定總會帶來效率的提升。
如果按照原有模式實施,物聯網項目也有可能仍舊是“穿新鞋走老路”。
疫情只會造成暫時性影響
書中的作者使用自己的方法論和數據庫,對物聯網的市場預測進行了修正。他們分析了54個垂直行業(yè),196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169種不同應用場景。
根據作者的分析,到2030年全球將有240億臺聯網設備,并對應1.5萬億美元的物聯網市場規(guī)模。在整個預測期內,WiFi、藍牙和IEEE 802.15.4之類的短程技術將占主導地位,支撐3/4的設備連接。到2030年,以蜂窩網絡為主導的公共網絡,將從12億連接增長到47億,市場份額將從16%增長到20%。全球市場平均分為四個部分:中國(26%),北美(24%),歐洲(23%)和世界其他地區(qū)(27%)。
雖然2030年的預測聯網設備數量有所調整,但是勢不可擋,物聯網仍將撬動很大的市場機遇,復合年增長率(CAGR)預計為11%。服務性費用將占物聯網支出的66%,其余的物聯網支出涵蓋專用物聯網硬件設備、模塊和網關等。
同時,該書的作者認為,COVID-19的大流行只會對物聯網造成短期的暫時性影響,長期趨勢不會變化。
----寫在最后----
《物聯網的誤區(qū)》就這么看完了,合上這本書,聯想到一個詞:換梯術。
換梯術是指在一個領域成功積累勢能,迅速借勢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取得新式成就。
話說有人研究了一個奇怪的現象,美國總統的平均就職年齡是55歲,而國會議員任職的平均年齡是62歲。同樣是搞政治的,進入國會當議員通常被視為通向總統之路的第一步。但為什么總統會比議員年輕?
分析發(fā)現,在已經就任的43位總統中,其中只有3位一級不落地經歷了所有四級聯邦公職選舉,而超過一半的總統根本就沒有當過國會議員。他們很多是通過“換梯術”成功的。一直在做聯邦公職的,這就像登梯,一階階往上爬,反而不容易爬到總統這個最高階梯上;而那些原來在其他領域取得非凡成就、然后參選美國總統的,“換梯”成功率反而很高,往往容易實現目標。
審視物聯網的未來,我們可能不太需要一種延續(xù),而是一次“換梯”。
如果繼續(xù)沿用IT系統的發(fā)展模式,或者沿著過去10年的物聯網之路繼續(xù)行駛,2030年可能等來的只是另一本新的《物聯網的誤區(qū)》。
過去我們都習慣一步一個腳印,但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,是時候考慮一種新的成長模式了。
本文總結:
●越來越多關于物聯網通信統一標準的思考開始出現,一旦這扇隱藏之門被開啟,物聯網所引發(fā)的深層變革才將被點燃。
●物聯網用戶真正需要的是千人前面的定制化服務,其中軟件、硬件、系統集成和服務都是必要環(huán)節(jié),物聯網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的價值評價并不能單純的照搬軟件和硬件估值,而是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范式。
●物聯網項目實施,需要的是大膽布局和高層重視。
參考資料:
1.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yth,作者:Matt Hatton and William Webb
2. ToB的世界,并沒有那么美好,作者:寧宇,來源:尚襦客棧
3. The IoT in 2030: Which applications account for the biggest chunk of the $1.5 trillion opportunity? 作者:Matt Hatton,來源:transformainsights.com